
以高效益投资赋能高质量发展
岳仁崇 崔晓静
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将提高投资质量摆在了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强调“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益,不仅能提振内需、稳定经济增长,还能提高供给能力、优化供给结构,从需求端和供给端两方面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
优化投资结构,提升全省产业竞争力。充分发挥贵州数字产业优势,大力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建好用好智算中心,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提升实体经济投资质量。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支持,适度超前投资,引导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积极投入未来产业,主动布局新赛道,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竞争新优势,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引导传统企业加大对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投入,加快技术迭代,采用新管理方式,提升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水平,打开传统产业发展新空间。进一步用足用好加力支持“两新”等各项政策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各项资金,以设备更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投资内涵式增长。立足资源禀赋和贵州优势特色产业基础,引导“链主”企业加大对上下游产业的投资整合力度,进行延链、补链、强链式招商,加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和韧性。
发挥政府投资拉动效应,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好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立足于打基础、利长远,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聚焦乘数效应高、外溢效应好的投资领域,激发市场经济活力,提高经营主体生产效率。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加快高质量创新成果产出速度,提升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激发民营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长期稳定地增加创新投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能力,增强企业护城河和企业竞争力;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供给,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中小企业赋能,加快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树立投资信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坚持稳中求进,推动贵州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稳定市场预期。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限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构建内陆型对外开放新高地。畅通信息获取渠道,便利要素获取,完善“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共享信息平台,定期向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推介民间投资项目融资需求名单。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完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回报机制,支持通过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新型投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保障合理用地计划指标,帮助民营企业争取中央各类资金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建设。
提升基础设施投资效用,提高社会生产潜能。聚焦重大产业项目、重点产业园区,完善水电路气讯、物流、环保等配套设施,提升基础设施承载力,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体系,为招商引资和项目投产创造条件。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通过产业协同效应,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形成“新基建+”的生态体系。加快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动传统基础设施由“有”向“优”转变。继续推动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补齐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加大民生领域投资,提升基础设施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居民美好生活需求的能力。
发挥消费引领作用,实现投资与消费的有效互动。结合我省消费结构特点,进一步用好消费刺激政策,打通阻碍消费和投资良性互动与循环的堵点,降低消费成本,持续释放社会消费潜力。优化补贴资金使用方向,提高补贴使用效率,拉动投资增长,实现投资与消费“1+1>2”的经济效果。以新技术、新需求为导向,拓展投资新场景,加大对新消费模式、新消费场景、消费基础设施和物流设施的投资力度,顺应品质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变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投资,积极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避暑经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全面梳理存量资产情况,分门别类,精准识别,建立健全存量资产台账,明确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针对不同资产类别,不同资产特性,创新融资模式,吸引各类投资主体,为存量资产注入新动力,实现多方互利共赢。打造高水平的“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有效发挥产权交易市场的价值发现和投资者发现功能,实现存量资产与各类资金的有效衔接,充分挖掘存量资产价值潜力。利用专项债券等各种金融工具,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有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低效用地转型利用,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腾出空间。加强盘活存量资产跟踪监督,实行动态管理,规范回收资金使用用途,以存量带动增量,进一步形成有效投资。
(原文刊发在《贵州日报》2025年1月7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