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并举
李勇刚 朱红琼
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坚持在提质增量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贵州而言,要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必须着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激活经济发展新活力。
推动科技创新。一是培育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人才。始终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着力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创新“平台引才”“以才引才”“柔性引才”等引才工作机制,建立重点引进人才“蓄水池”;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持续抓好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青年人才和基层基础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面、衔接有序、梯次递进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前瞻眼光、把握未来需求、熟悉技术变革趋势、洞悉商业机会并且能够将相关产业要素进行整合推动产品和服务商业化的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企业家,加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二是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制定更多务实举措,吸引国际创新资源进行开放创新,共同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业技术,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积极鼓励贵州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州科学院、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研发平台,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供需匹配对接,打造产学研用创新高地;制定针对性激励措施,吸引更多新科技项目和产业入园,促进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向园区汇聚。三是构建面向未来产业的创新生态系统。建立未来产业创新要素的识别和配置机制,对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未来产业发展所需创新要素进行识别,保障未来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要素供给质量;定向引进未来产业发展所需人才,提高人才引进的精准度和产业适配度;引导地方政府提前培育和储备符合本地科技、产业特点的优质潜力项目,与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配套,构建未来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巩固提升传统产业。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精细磷煤化工、铝加工、建材、白酒、航空航天、文化旅游等传统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锚定“3533”目标,深入推进“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壮大新能源电池、新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创建区域特色品牌,全力挺起新型工业化的“脊梁”,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全省稳增长、优结构提供强劲动能。三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乘“东数西算”东风,优化数据中心效能,用好“算力券”政策,加快华为云、中国电信等智算中心建设,打造充满活力的算力产业生态,加速建设全国算力高地;加快实施“数智黔乡”工程,形成一批低成本、可复制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引领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发展数据标注、模型训练等人工智能基础产业,积极发展北斗、元宇宙、平台经济、渲染、电竞、动漫等未来产业,提升贵州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力,不断塑造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
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一是持续激发消费活力。进一步优化以旧换新支持范围、拓展补贴渠道,制定实施支持居家适老化改造所用物品和材料购置,加大汽车以旧换新、酒车联动叠加政策宣传力度,扩大奖学金名额和提高奖励标准等一系列政策,减轻普通居民生活负担,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优化税收结构、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规范活跃资本市场,丰富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增强居民预期,让其敢于消费、乐于消费,巩固内需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积极引导国有经济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提供公共服务和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等重要行业集中,加快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和活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动优化发展环境、加强要素保障、加大金融支持等扶持政策的持续发力,优化民营企业平等发展的政策环境,确保各项支持政策的落地落实见效,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高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稳定预期,更好激发民营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是充分释放社会创造潜能。优化全省高等教育布局、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为各方面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大胆创新创造提供有力支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鼓励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贡献、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作者单位:Pinnacle体育全站地址。本文系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项目〔2023LY037〕阶段性成果)
(原文刊发于《贵州日报》2025年1月3日理论版第7版)